“特钢不是‘高级普钢’。转型特钢是对普钢系统性的战略变革,本质上是重构特钢思维。”9月12日,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秘书长刘建军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专访时,一语道出了民营企业转型发展特钢的破局关键所在。 他分析道,普钢思维包括产量导向、标准化、规模效应、低成本等,而特钢思维则包括质量导向、精细化管理、定制化、技术壁垒、特种性能、品牌认证等。因此,普钢转型发展特钢的本质不是升级,而是重构。 普钢转特钢须避开误区、精准发力 “普钢企业向特钢转型,是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刘建军指出,但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产能调整,而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变革,涉及技术、管理、市场、人才、装备等多个维度。 他分析道,当前普钢转特钢需避开六大误区。一是认为转型特钢就能立刻盈利。实际上,特钢技术门槛高、产品认证周期长、市场壁垒强,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快速获利。二是忽视生产理念的颠覆性变化。普钢生产强调“产量导向”,而特钢则要求“质量导向”。由于特钢思维模式没有形成,普钢转特钢的企业管理粗放,极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情况。三是低估技术研发和人才投入,多数企业仅单纯改造设备,难以提升竞争力。四是盲目上马项目,缺乏市场定位,只生产自身熟悉的较低端特钢产品,出现“高端产能、低端应用”的尴尬局面。五是忽视客户认证和产业链协同的重要性,新入场企业与特钢下游客户建立信任的难度很大,难以获得市场认可。六是忽视国际竞争与绿色转型压力。 “必须跳出这六大误区,可从加强技术研发、转变生产理念等六大方向发力。”刘建军指出,普钢转特钢,企业需做好长期投入、系统变革、精准定位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 一是认识到技术与研发能力重构的重要性。特钢生产对工艺精度、成分控制、质量稳定性等要求远高于普钢。普钢企业往往缺乏生产特钢所需的技术积累,必须投入大量资源提升研发能力。比如,工艺技术升级,特钢生产常需采用精炼、真空脱气、连铸连轧等先进工艺,对设备精度和控制水平要求高。再比如,产品研发周期长,如高端齿轮钢、轴承钢等需经过多轮试验、认证,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年。此外,还有标准与认证壁垒,进入高端特钢市场前,必须通过严格的行业标准认证,如汽车、风电、军工等领域的供应商认证。 二是注重生产理念的转变。普钢生产强调“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而特钢则强调“精细化、定制化、高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在管理理念上进行根本性转变,不仅须建立以质量控制为核心的生产与考核体系,还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设备管理体系,从“产量导向”转向“质量导向”。 三是充分认识到市场进入与客户认证难度大。刘建军指出,特钢市场客户集中度高、认证周期长、黏性强,新进入者面临较高门槛,如高端齿轮钢需通过国内外多重检测,认证周期可能长达两年;部分高端特钢产品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获得市场认可。此外,还需关注品牌建设,普钢企业品牌多定位于中低端,转型后需重新塑造高端品牌形象。 四是认识到人才与组织能力的不足。特钢研发与生产需要跨学科、复合型技术人才,而普钢企业原有团队结构难以满足要求,缺乏如材料工程师、冶金工艺专家、质量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且培训投入很大。此外还有组织机制不适应的情况,普钢企业传统大批量、单一品种生产的组织结构需调整为特钢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模式。 五是认识到资金投入与回报周期压力。转型特钢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且回报周期长,企业需做好长期战略准备。如新建或改造产线、引进高端设备,吨钢投资可能增加数百至上千元,且盈利不确定性高,并非所有特钢产品都具备高利润,需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此外,还需注意,从研发、认证到量产,可能需要5年以上时间。 六是需要得到政策与产业链协同支持。一方面,政策支持需精准,可对特钢小批量、多品种设备改造采取“一事一议”政策,避免“一刀切”。他强调,民企转型一定要研究政策导向,争取更多政策红利。另一方面,需加强与下游用户(如汽车、风电、军工)协同开发,推动嵌入式合作,也可借助区域优势资源实现协同转型,如湖北黄石、四川江油等地正在打造特钢产业集群,培育特钢产业链生态圈。 此外,刘建军还特别指出,在当前低端产能过剩与单边贸易保护的双重夹击下,普钢转特钢若不能找准定位,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尤其要规避在转型中可能出现的资金流问题。 普钢转特钢要紧跟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智能、高端、全球化四位一体必然是未来特钢产业的发展趋势。”刘建军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首先,绿色是硬约束,更是特钢企业的竞争力杠杆。他介绍,2024年,特钢行业电炉钢占比为20.7%,虽高于钢铁行业平均水平,但远低于欧美(40%以上)国家,长流程较高碳排放模式仍是主流,发展空间巨大。“每吨电炉钢的碳排放较传统工艺低65%,这是特钢企业必须抓住的绿色杠杆。”他强调。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加速我国特钢产业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也使特钢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环保水平等都有了显著提升,更赋能特钢全链条,重塑产业生态。 再次,高端化是特钢发展方向,也是竞争力的体现。刘建军介绍,规模第一、工艺先进、装备精良、技术突破等四大优势奠定了中国特钢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的地位。目前,我国特钢产业在产量、品种及部分高端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领跑产品不足10%、大多处于并跑等,尤其是仍需加快突破高纯度、高稳定性、长寿命等部分高端特钢产品研发技术瓶颈。 最后,全球化布局是特钢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刘建军介绍,我国特钢以内需为主,仅占全球贸易量的10%~15%,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已经从以获取资源为主,转向以在目标市场建立产能、输出技术管理服务、探索全球价值链新位置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特钢行业也需紧跟步伐。“这也是绕过贸易壁垒的秘诀。”他特别说道。 “当前,全球钢铁需求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国外呈现‘除中国外全球增长’的特点,国内呈现‘普钢减量、中高端特钢增量’的特点。”刘建军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相关政策对特钢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推动其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驱动力。如鼓励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明确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任务;通过专项资金、金融授信、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各种形式给予财政支持等。 刘建军介绍,当前,我国特钢行业已形成以中信特钢系为核心企业,以宝武系、沙钢系、建龙系、河钢系、鞍钢系等大型特钢企业集团为主导的支柱企业,并形成一批满足市场不同层级、不同档次的具有专业性品种需求的特钢企业和以特钢为纽带的产业集群。随着未来进一步兼并重组和大型特钢企业集团内部特钢产品的整合,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淘汰,特钢行业专业化分工将逐步形成。而民营企业将在细分领域和专业化配套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紧跟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在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刘建军表示,民企转型发展特钢需以技术为矛、市场为盾,避开盲目扩张与环保短视的陷阱,唯有深耕细分领域、拥抱绿色智造,方能在减量时代锻造核心竞争力。 正确认识我国特钢比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 当前,在普钢大规模转型特钢的过程中,出现一种值得商榷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特钢产量比较低,因而特钢产量规模有一定的增长空间。 我认为,要正确认识我国特钢比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现状。 首先,中国钢产量基数非常大,有10亿吨的体量,这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结果,表明当前正处于高峰区,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这个时期,处于稳定区。所以,发展时期不同,不可比。 其次,我国特钢产量目前主要是满足国内需求,出口数量相对较少,而世界主要特钢生产国的特钢产品出口比重较大,其国内使用量相对较少。所以,销售群体或对象不一样,不可比。 最后,我国是世界上主要工业装备产品出口国,在世界上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间接出口上占有一定量的份额。 总的来看,中国特钢规模是否合适,应多维度考量,科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
|
相关推荐: 价格行情 行业动态 专家论谈 国内要闻 | |
尊重合法版权,反对侵权盗版。若本网有部分文字、摄影作品侵害到您的权益,我们深感抱歉,并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核对,我们收到邮件后会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寻求解决方案。 我们的邮箱是:1832405691@qq.com 欢迎您的来信! |